主办方: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时 间:2025-04-05 18:11:45
地 点:北京
现经两位教授同意,将采访记录刊登如下。
IMF经济学家做统计的时候,计算的是个人所得税,但是没有计算1990年代的新增税。我刚从东莞一个农民工小学回来,这个小学完全是农民工自己办的,私立的学校,基本上一个农民工在小孩教育的支出相当于整个支出的30%多。
作者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的终身教授 进入 黄亚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户籍制度 农民工 。很多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消费比例都比中国要高15%-20%左右。如果你要看美国国民核算统计数据,是个人储蓄等于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支出,个人支出=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利息支付+个人转移支出。我们一般会认为城市化带来的是中产阶级壮大,带来的是收入的增长,带来的是消费的增加。如果看中国城市化指标就会发现,2000年是一个拐点,而恰恰是2000年,也是另外一个拐点,也就是中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
所以政策调整在我看来是相当紧迫的,如果你不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不增加他们的消费,还像往年一样依靠外需增加,在我看来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从传统上来讲,农民工的问题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权益保障的问题。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伯托·克劳认为,没有一种理论模式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尽管理论经济学者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或者担心这一点,石油资源在地缘政治上的分布使我们不能相信决定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条件或知道石油贸易商作出相应选择的因素是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理性的经济参数。
因此,油价波动直接地影响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变迁。并能有效地采取预警措施,最大限度地平滑石油价格波动周期与我国产业经营周期不协调而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从宏观机制来看,全球性的生产—消费体系决定了石油市场的权力结构。依靠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我们发现,在大量经济学文献当中作为突发事件的诸如石油危机、俄乌天然气之争以及关于石油价格预测错误的解释等等都可以当做我们这一分析框架的常态事件。
权力介入市场放大了供求双方的矛盾,既可能扩大石油价格风险溢价的区间,也可能引发市场资金的恐慌性抽逃,从而加剧了石油市场的波动。问题每讲一遍,总会有所不同。
经济模型或理论在未来将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为我们提供如此大量的帮助。其思路是,石油不仅仅是一种大宗商品,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驱动油价这样大起大落的因素众多。在金融全球化和石油金融化的背景下,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和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石油 。石油价格的波动是供给和需求双方以及金融市场各种因素综合波动的反应,也是产油国和消费国两大国家集团国家权力消长的反应。可能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干脆就放弃对油价作任何预测。我在之前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关于石油价格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惊人的相似,而关于问题出现原因的解释却每年都不相同,大部分国际机构对油价的预测都与实际走势相差甚远。
国际油价的波动有规律吗? 石油是能源的核心。但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给石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资源的可耗竭性,石油成为世界主要大国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我深深感到,用经济学对未来油价作出预测的可信度是不太高的,即便是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经济机构使用最精巧的经济模型。
国际油价波动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油价将有可能再次冲击高位 最后,不免俗套的是,我还得对未来做一个展望。石油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用自然资源—市场—权力的分析框架,来揭示油价波动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和货币驱动力,将提供另一种视角。因此,中国还是应该抓住油价回落、国际金融市场重整的机会推动国内能源改革,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充分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实现外汇资产与能源资源的转化,积极参与全球石油与金融市场的治理,增强中国市场对国际石油定价的影响力。从微观机制来看,国际油价波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是决定国际油价的基本因素,这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基本结构——供求结构。仅从2008年来看,上半年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暴涨至147美元,升幅近50%。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实质上是石油利益的重新分配。下半年则从147美元跌至4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是历史上最短时间内最大的跌幅
要么很复杂,很难说清楚问题。价格波动是石油问题的纲,纲举则目张。
那些长久以来困惑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总是存在无数个谜底。可能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干脆就放弃对油价作任何预测。
下半年则从147美元跌至4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是历史上最短时间内最大的跌幅。由于资源的可耗竭性,石油成为世界主要大国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本文回顾了石油价格波动的历史轨迹,认为国际油价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悲观地说,经济学中关键的难题从不会得到重新解决,他们只会慢慢消失。
经济模型或理论在未来将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为我们提供如此大量的帮助。油价将有可能再次冲击高位 最后,不免俗套的是,我还得对未来做一个展望。
驱动油价这样大起大落的因素众多。美国是如何通过货币、金融政策影响油价波动?其逻辑关系如何?又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鉴于石油的资源属性逐渐让位于其金融属性,而目前业界和研究界对这一新变化还知之甚少,对于如何应对这一新趋势还显得底气不足。
我们认为,这些非市场因素是一个常态的存在,而不是如有关经济学文献里面所认为的是突发的、不可持续的。探索国际油价波动的规律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油价的波动有规律吗? 石油是能源的核心。石油价格的波动是供给和需求双方以及金融市场各种因素综合波动的反应,也是产油国和消费国两大国家集团国家权力消长的反应。权力介入市场放大了供求双方的矛盾,既可能扩大石油价格风险溢价的区间,也可能引发市场资金的恐慌性抽逃,从而加剧了石油市场的波动。仅从2008年来看,上半年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暴涨至147美元,升幅近50%。
只有弄清国际油价的波动机制,深刻把握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才能实现国家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以合理的成本可持续地获得经济增长必需的能源供应。现有的文献要么很简单,缺乏逻辑。
从新千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自186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上涨周期,油价从2003年的25—30美元暴涨至2008年7月份每桶接近150美元,在五年内上涨了五六倍之多。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伯托·克劳认为,没有一种理论模式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尽管理论经济学者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或者担心这一点,石油资源在地缘政治上的分布使我们不能相信决定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条件或知道石油贸易商作出相应选择的因素是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理性的经济参数。
第三,油价波动日益脱离供求关系而趋于金融化。石油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用自然资源—市场—权力的分析框架,来揭示油价波动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和货币驱动力,将提供另一种视角。
所谓建设消费型经济,就是要把过去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于投资、过度依赖于出口,转变到主要依靠消费扩张。...
其次,与中低收入群体相比,高收入群体的所得和财产更容易隐匿而逃避课税,因而过于倚重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结果实际上有违社会公平。...